“挑战”游戏为何套路满满
2025-02-21 09:48:33? ?来源: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: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|
独处挑战、自律挑战、不使用手机挑战,随着挑战天数和难度的增加,相对应的奖金愈发丰厚……相信不少人在社交平台上刷到过类似活动的广告。然而,成功案例鲜有,挑战者因规则苛刻“痛失”高额报名费而导致的纠纷却不少。(2月20日半月谈微信公众号) 说是“躺赢”式挑战,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呢?总结起来,就是抓住自律等需求当卖点,靠着所谓“资质”来背书,最后再拿出“免责书”来甩锅。稍加留心就会发现,报名者被要求签署“安全免责协议书”不说,有关挑战规则中关于挑战者的约定往往条款众多、条件苛刻。比如,陕西一位挑战者3次报名参加独处挑战赛,分别因面部遮挡超过3秒、整理床铺时背对摄像头遮挡面部、起身运动时遮挡房间内物品而被判挑战失败,不仅分文未得,还损失了2.04万元报名费。试问,如此难度的挑战,真能“躺赢”吗? 种种挑战背后,不知多少人抱着“赌一赌,摩托变吉普”的心态,最后落得个“摩托变单车”的结局。诚如一些网友所言,“你看中几十万元的奖金,但人家只想赚你报名费”“交完报名费的那一刻就已经输了”。梳理发现,如上述一般挑战失败的案例不在少数,有的甚至一纸讼状将活动方告上法庭。此前,就有一位挑战者在挑战失败后要求活动方偿还报名费6000元。法院综合双方的过错及损失判决活动方退还原告5400元。而相比于事后补救,更重要的还是防患于未然。 有必要理性看待风险。对活动方来说,有规则解释权在手,加之缺少第三方监督,一开始就是稳赚不赔的买卖。比如,摘下眼镜就算触犯了“不能在监控下穿脱任何衣物”的规则,手放在大腿上也被判违反“不得在监控下触碰身体隐私部位”的规定。占尽上风的主办方,搞起“肆意判定”这一套,参与者就容易陷入被动、难以招架。如此,挑战者保本都难,何况是赢下高额奖金。不仅如此,“躺赢”挑战可能还涉及霸王条款和侵犯个人隐私等,绝不能任由其成为牟利工具。具体到个人,最好的避坑策略就是别轻易“上头”、不为之买账。 |
相关阅读:
![]() |
![]() |
打印 | 收藏 | 发给好友 【字号 大 中 小】 |
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(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/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)证号: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(闽)字第085号
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(署)网出证(闽)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-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(闽)-经营性-2015-0001
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,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,不得转载、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
职业道德监督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591-87095403(工作日9:00-12:00、15:00-18:00) 举报邮箱:jubao@jjjtsb.com 篮球比分直播: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:0591-8727532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