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问题岂能“速成诊断”
2025-03-26 09:24:50? ?来源:内蒙古日报 责任编辑: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|
“自恋型人格障碍有六大特征,遇到了赶紧跑”“有的孩子看着正常,其实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,快来测一测”……近期在不少网络平台上,以在线“诊断”心理疾病为标题的视频被大量传播,不少网民则自称“被确诊”。这样的在线“诊断”是否靠谱、可信,引发很多争议。 在线心理诊断受到追捧,反映出社会大众对心理科普需求的增长。在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,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,许多人希望通过便捷渠道了解自身或亲友的心理状态。然而,专业心理服务资源分布不均、线下诊疗费用较高、公众对心理疾病的认知存在偏见等情况,导致部分人转向网络寻求“速成答案”。 事实上,心理疾病的诊断需要严格的专业评估,包括症状持续时长、社会功能影响、排除其他疾病干扰等复杂流程。短视频中碎片化的描述往往断章取义,将复杂病症简化为几个所谓“典型行为”,极易引发误判。普通人若轻信此类内容,可能陷入过度自我怀疑或对他人妄下结论,甚至延误真正需要治疗者的干预时机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此类短视频往往为了吸引流量刻意制造焦虑,将严肃医学问题娱乐化,进一步加深公众对心理疾病的误解。 尤其要看到,在线“诊断”背后是带货变现。一些博主打着“心理科普”旗号,实则为谋利而铺路。不少短视频中刻意使用“赶紧测试”“限时领取”等话术引流,再通过私聊、社群等向观众推销高价课程、保健品等。为规避监管,在直播时用暗语替代敏感词,如“白大褂”指医生、“吃片片”指服药,模糊医疗与保健的边界。这类变现链条中,将诊断心理疾病作为营销噱头,很可能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被误导,陷入“越治越病”的恶性循环。 治理此类乱象,平台应强化内容审核,对违规的账号采取限流或封禁措施,同时加大对正规医疗机构、持证心理咨询师的流量扶持。监管部门需完善网络心理服务规范,严查以“科普”之名行“带货”之实等行为,并建立快速举报和处理机制。此外,可鼓励专业机构推出通俗易懂的公益科普,通过权威声音挤压伪科学生存空间。社会层面需加快构建多层次心理服务网络,在社区、学校、企业等嵌入心理咨询站点,让专业帮助触手可及。 心理问题诊断不是娱乐测试,唯有让科学诊疗成为主流,让网上“速成诊断”失去市场,才能守护好公众的心理健康防线。 |
相关阅读:
![]() |
![]() |
打印 | 收藏 | 发给好友 【字号 大 中 小】 |
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(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/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)证号: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(闽)字第085号
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(署)网出证(闽)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-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(闽)-经营性-2015-0001
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,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,不得转载、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
职业道德监督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591-87095403(工作日9:00-12:00、15:00-18:00) 举报邮箱:jubao@jjjtsb.com 篮球比分直播: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:0591-8727532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