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指纹选专业?别太离谱!
2025-07-02 10:10:16? ?来源: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: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|
全国高考分数公布后,志愿填报成为考生和家长们的“头等大事”。一些机构打出“AI指导报考”“指纹分析选专业”等花样卖点,一步步引导付费,围猎考生家长的“钱包”。(7月1日《经济参考报》) “指纹分析选专业”“AI算命式报考”等荒诞服务层出不穷,标价动辄数千至数万元,其本质不过是机构利用信息差与家长焦虑围猎“钱包”的圈钱把戏。 比如,有机构宣称通过分析指纹便能判定考生“先天潜能”,将科学测评扭曲为玄学算命,用伪科学收割“智商税”。更令人警惕的是,此类机构惯用信息壁垒制造恐慌:渲染“一考定终身”的焦虑,夸大“滑档”风险,以“专家团队”“独家数据系统”为噱头,将普通咨询服务包装成“保录取”的神话。种种乱象背后,是商家对考生前途的投机,更是教育服务被异化为逐利工具的缩影。 家长陷入圈套的根源,在于专业信息的不对称与教育焦虑的放大。面对上千所高校、数百个专业及复杂的招录规则,多数家长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信息筛选与职业规划。机构趁机以“量身定制”为诱饵,实则用模板化建议换取高额费用。更恶劣者,为求“稳”而推荐低分专业,甚至将本科滑档的严重后果轻描淡写为“专科接替”,全然无视考生的长远发展。 破除乱象,需多方合力回归志愿填报的本真,消除信息瓶颈,解除选择焦虑,破除服务迷障。首先,家长应摒弃“花钱买安心”的盲目心态,理性看待咨询服务价值。志愿填报的本质是考生自我认知与未来规划的结合,过度依赖机构可能反失自主性。其次,教育部门需畅通权威信息渠道,提供院校专业数据、招录规则及职业发展指南,将AI等新技术用于信息透明化而非制造噱头。同时,加强职业生涯教育,让学生尽早具备职业认知能力,避免陷入“临时抱佛脚”的填报困境。再者,监管部门应重拳整治市场乱象,制定收费标准,严打虚假宣传,对天价收费与霸王条款零容忍,畅通投诉通道,让违规机构无处遁形。 |
相关阅读:
![]() |
![]() |
打印 | 收藏 | 发给好友 【字号 大 中 小】 |
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(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/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)证号: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(闽)字第085号
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(署)网出证(闽)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-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(闽)-经营性-2015-0001
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,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,不得转载、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
职业道德监督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591-87095403(工作日9:00-12:00、15:00-18:00) 举报邮箱:jubao@jjjtsb.com 篮球比分直播: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:0591-87275327